欢迎来到新安人才网职业培训中心
教务通知

培训:重视员工心理资本开发

2010年10月13日 10:09    浏览次数 469人

    据一项调查显示,中国经理人七成感觉压力大,而且近几年来,这一状况始终未得到改善,它给经理人带来的负面影响有增无减。不仅是职业经理人,普通员工的职业压力、倦怠、心理枯竭等问题,无不对现行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提出了新的挑战:对员工的 “ 心理资本 ” 开发,将是未来人力资源开发亟待深入探索的新课题。个体的积极心理资本是可以开发、管理、培育的,如果能够在心理资本开发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干预,就能起到良好的作用。

    心理资本的内涵

    路桑斯教授于 2004 年提出了心理资本的概念,即心理资本是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心理状态或心理能力,具体表现为:在面对充满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并能付出必要的努力来获得成功(自信);对现在和未来的成功有积极的归因(希望);对目标锲而不舍,为取得成功在必要时能调整实现目标的途径(乐观);当身处逆境被问题困扰时,能够持之以恒,迅速复原并超越障碍取得成功(坚韧性)。

    简言之,心理资本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 (confidence 、 self-efficacy) 、希望( hope) 、乐观 (optimism) 和韧性 (resilience) 四个方面。此外,路桑斯教授认为未来心理资本还应包括:感恩和宽恕、情绪智力等。

    根据他的研究可知,心理资本有如下特点:

    一是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强调个人的力量和积极性,而不是纠错,反映员工的优点而不是缺点。

    二是不同于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而是位于两者之上。人力资本体现的是 “ 你知道什么?即员工所受的教育及其知识技能 ” ;社会资本是指 “ 你认识谁?即员工拥有的关系网络和人脉 ” ;而心理资本关注的是 “ 你是谁?你想成为什么? ” ,意指 “ 从现实之我向可能之我的转变 ” ,关注的重点是个体的心理状态。

    三是具有投资和收益特性,可以通过特定方式进行投资与开发,将其潜力挖掘出来,进而使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可见,心理资本超越了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是企业最稀缺、最有价值、最无法替代和复制的核心资源。因此,心理资本的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人力资源管理战略意义。

    开发心理资本的方法

    1 .自我效能感(自信心)的开发

    自我效能感也称自我效能信念,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也是成功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心理变量。所谓自我效能信念,是指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能达到特定成就能力的信念。班杜拉认为,在动因的各种机制中,没有一种比个人效能信念更处于核心地位、更具普遍意义。一个人除非相信自己能通过自己的行动产生所期待的效果,否则他很少具备行动的动机。因而,效能信念是行动的重要基础,人们使用个人效能信念指引自己的生活。自我效能信念开发的具体操作方法为:

    第一,让员工寻找和回忆以往拥有的刻骨铭心的成功经验,最好是本职工作岗位上所取得的。如果该员工从来没有这样的经验,可以设定具体的工作或生活情境,比如设定有一定难度、觉得不可能完成的、可衡量的任务目标,让员工去尝试,或者通过诸如 “ 信任背摔 ” 、 “ 高空抓杠 ” 等拓展项目为员工创造成功的心理体验。这是形成自我效能信念最有力的潜在因素。

    第二,寻找替代经验。即让每一位员工去寻找一位工作或生活中的榜样,不断复制榜样的思想和行为。最好是选取本企业的英雄模范作为学习的榜样。选取的 “ 榜样 ” 与所要开发心理资本的员工个体的成长经历越相似,对员工自我效能形成过程的影响就越大。

    第三,营造能够有利于培养自我效能的生态环境,包括在企业内部成立学习型组织、与成功者交朋友、拜访成功者等。这有利于自我效能的产生和强化。

    第四,生理和心理唤醒。让员工每天坚持运动,保持良好的生理状态,这样有助于人的心理健康;每天上班前集体高声诵读企业、团队或个人使命宣言,或其他中外格言,如《洛克菲勒信条》就是很好的选择。这样经过从生理到心理的唤醒,能增强员工的自信心。比如在松下,员工每天都要朗诵 “ 松下七精神 ” ,唱社歌。松下电器公司上上下下能够同心团结、统一步伐,就得益于这些社训、社歌的熏陶。

    2 .希望与乐观的开发

    美国心理学家里克 · 斯奈德认为,希望是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路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所产生体验的基础上,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换言之,希望的内涵是一种认知或 “ 思考 ” 状态,在这种状态中,个体能够设定现实而又有挑战性的目标和希望,然后通过自我引导的决心、能量和内控的知觉来达到这些目的。而乐观则是指预期未来会发生积极事情的心理倾向。

    现行企业员工管理中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员工的工作热情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消退,缺少自动自发、积极主动的工作动因。 “ 希望与乐观 ” 的开发,可以采取如下做法:

    首先,依据心理学的需求动机理论,对员工进行蕴含希望和乐观的卓越心智模式的开发、修炼和完善。例如,根据动机的 “ 唤醒理论 ” ,即唤醒员工对职业和工作的新认知,消除如 “ 上班就是替老板打工 ” , “ 工作只是找个好饭碗 ” 等职场认知黑箱。人们往往过分注重 “ 外职业生涯 ” 如职位晋升、薪酬多少,而忽视 “ 内职业生涯 ” 即个体自身内在的品格、知识能力的不断提升。与此同时,可根据有关动机的 “ 自我决定理论 ” ,塑造员工的 “ 卓越心智 ” 以增强员工的自我激励能力。其内在意旨是:职业生涯发展的关键是自我主宰,而不是由环境主导。在工作中无论遇到多么糟糕的领导、下属、抑或企业体制,都应该做自身职场命运的主宰者,而不能成为环境的奴隶。员工由此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持乐观态度,并充满希望。

    其次,采用生动有效的操作方法进行开发:一是可采用一些寓言故事如 “ 水煮青蛙 ” 、 “ 谁动了你的奶酪 ” 、 “ 瓶子中的跳蚤 ” 、 “ 被铁链拴住的大象 ” 等启发个体改变旧的思想观念,激活员工勇于 “ 突破自我设限 ” 的动机,设定新的工作目标。工作目标的设定务必可行且有弹性,员工亲自参与制定而不是组织硬性的规定,此外还须设立奖励机制。二是可以通过一些拓展训练项目和做一些能转变人的观念的游戏如 “ 插苹果 ” 等,帮助员工开发 “ 希望 ” 和 “ 乐观 ” 的心理资本。三是对员工进行归因方式的训练以增强人的乐观精神。乐观归因训练的核心思想是学会重新解释和面对过去的失败、错误和挫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让成员列举自认为失败或遭挫的几个事件,并列出对失败的归因。然后在教练的启发下让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个体转变归因风格,即把导致挫败事件归因于自身的、持久性和普遍性的消极归因,转换为外部的、暂时性的与情境有关的积极归因。如此多次反复训练,当员工建立了积极的归因模式后,就能有力地增强其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从而变得乐观向上。   

[1]  [2 ] 
关注我们
相关咨询
合肥校:庐阳区濉溪路278号财富广场A座1003室
芜湖校:芜湖市镜湖区伟星时代金融中心1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