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金制度的目的,是为了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使之成为做好工作的动力。一种奖金制度的有效性,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条件的改变而发生变化。
心理学家劳勒和波特在研究工作满意和生产率的关系时认为:满意与工作成绩或生产率之间存在着第三个变量即奖励的作用。成绩是予以奖励的条件,而只有公平的奖励才能提高奖金的效价,使职工产生满足感。
奖金数量的大幅度波动,使员工产生心理障碍
同样数量的奖金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不同职业的人来说,可产生不同的作用。由于人的生活需要、家庭条件、工作动机、价值观念的不同,对奖金的阈限值存在着个体差异。但是人们在一定环境下生活,对奖金的阈限值也存在一种集中的趋势。医院的奖金数量应随着物价的上升和工资水平的提高,其数量也应有所增加。反之,其激励作用就会减弱。
比如:上个月拿了 20 元奖金的人,而这个月只拿 3 元,很可能产生不满足感。所以总的趋势是:奖金的平均水平应由低到高。医院领导和各科室应统筹安排,根据各自的业务特点,职工的工作动机和生活状态,使奖金数额能在一定范围内上下波动(就平均水平而言),尽量避免大起大落,使群众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平均主义的弊端
发放奖金也是解决矛盾,提高思想认识的过程。有的企业为了减少矛盾,采取按等分奖的办法,缩小级差;有的企业虽采取百分计奖法,但增减分的可能很小,且分值极低。这仍是事实上的“大锅饭”。
这样的分配方法,使员工没有把奖金和工作成绩相联系,而认为是一种物价上升等因素的生活补贴。企业的奖金应与工作效益相联系。在分配上,应与部门及个人在工作中的超额劳动即贡献的大小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部门和个人感到工作的成绩被承认,从而产生满意感时,奖金才能成为激励的因素。平均主义的分配方法,最佳的状态只能是无不满意,不可能达到满意的程度,一旦奖金数量下降,则员工的积极性就会低落。
奖金相对量的比较易产生矛盾
员工得到奖金后,自觉不自觉地要进行量的比较,尤其重视奖金相对量的比较。
人们并非把奖金看作是一种单纯的经济报酬,往往要进行自我评价,把奖金与领导对自己的看法,个人的群众关系等相联系。要用自己的工作成绩同其他部门和个人进行比较。同时,也把所得奖金的数量与其他部门和个人进行比较。在比较过程中,由于个人的认识能力、价值观念、生活条件的不同,容易产生不满情绪,从而加剧了部门及个人之间的矛盾。对不能正确评价自己,想少做工作多要奖金的员工要进行思想教育,使人们提高对奖金是超额劳动报酬这一基本思想的认识。
按马斯洛的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人的需要层次不同,奖金的作用也不同。奖金能否起到应有的作用,取决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优势需要。
如何提高奖励的效价,使每个员工对这一问题都有极大的吸引力呢?企业领导和部门应因地治宜,因人治宜,灵活多样。应认真分析每个员工的心理状态,探求相同价值量的不同物质对员工的最优作用。使员工对实行奖励感兴趣,提高奖励的效价,如果职工对奖励不热心,其效价为零,或为负值。
人们对某一目标抱有期望时,就可能去努力完成它;反之,就会产生悲观的心理。所以,在制定实行奖金制度的各项指标时,要先进合理,既不能望尘莫及,又不能唾手可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