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新安人才网职业培训中心
教务通知

盘“活”企业内部人才资源

2010年11月19日 10:42    浏览次数 352人

    最大的浪费莫过于人才资源的浪费,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但在实际的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我们老板和管理者却未必都能真正地理解。在和老板们聊天时,不少人常常发出企业“无人才”与“人才难觅”的感叹:“现在我有一个很好的想法(或项目),但苦于找不到人,没办法只好作罢!”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我们老板们有这样的感叹呢?我想不外乎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企业真的无人才,但这种情况不多,即使有也说明了企业不善于培养人才;二是在老板的头脑中有“熟悉的地方没风景”的意识误区,对身边的人看久了,所看到的大都是缺点和不足,特长和潜能却视而不见,在自己的眼里他们哪里还是人才?三是企业的人才机制和文化出了问题,有人才发现不了,也涌现不出来,即使能够发现,也会因为文化的问题很快流失掉。于是我们有些老板就会把寻找人才的重点放在了外部,而忽视了企业内部人才资源的盘活。

    盘活企业内部人才资源,当然首先要搞清楚本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对本企业而言,只有适合本企业需要的人才,才能称之为人才。那些华而不实、外表光鲜的所谓高级人才,如果对企业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是本企业的人才,弄不好甚至还会造成对企业的伤害。

    盘活企业人才资源,有两点不能忽视,一是作为企业的领导,尤其是企业的高层领导,要有强烈的人才盘活意识和识才辨才的本领;二是作为人才自己要有主动自我盘活的意识和方法。

    一、作为企业各级管理者,该怎样来盘活内部人才资源?

    第一:要把人才放对位置。位置不对,就会将人才闲置或废掉。因此配置人员时,必须在了解企业和岗位所需的基础上,对人才要有个基本的判断。他是属于那种类型的人才?有什么专业特长?是什么性格特征等要有个清楚的认知。比如:这个人是善于用脑,或是善于用口,还是善于用手?再比如:这个人是个通才,还是个专才?如果是专才,在哪些方面是他的专长?再如:这个人的性格特征是属于哪个类型的?只有对这些都清楚了才能配置好适合的人,也才能谈得上用其所长。

    例如:汉高祖刘邦手下四员大将,就是按各自的特长来进行安排的。韩信是军事家,带兵很有一套,刘邦就大胆赐给他兵权;张良是运筹帷幄之才,就让他出谋划策;萧何是抚国安邦之才,就让他管理后勤;陈平铁面无私,就让他监管官员;这就叫人尽其职,各尽其用。而不是让运筹帷幄之才的张良去攻城略地;也不是让抚国安邦之才的萧何去指挥打仗。

    第二:建立“重视人才”的文化和“出人才”的机制。企业人才发现不了和涌现不出来,与本企业的文化和人才机制有极大的关系。如果企业没有重视人才的氛围,没有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没有人才的竞争与评估制度,发挥人才的作用就无从谈起。

    在这里,不妨让简要回顾一下美国总统产生的历史。自开国总统华盛顿始,到目前在任的奥巴马总统,美国共有四十三任总统,应该说绝大多数总统都是很优秀的,在 220 多年里,为什么会源源不断地让最优秀的人来担任总统呢?这不能不说与美国总统的产生机制和退出机制有极大的关系。四年一届的竞选和最多连续两任的必须退出,使这个伟大的出人才制度在这个国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如果企业没有发挥和施展才能的环境及舞台,盘活内部人才资源只能是空谈。

    第三:建立并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人才有了合适的岗位,也有了发挥的空间,是不是就一定能够使他百分百地发挥作用呢?无论从理论上来讲,还是从实践中来看,答案是:“不一定!”因为在缺少驱动力的情况下,无法保证人才有足够的持续热情与动力来充分发挥其作用。因此还必须建立激励机制,来激励人才在不同的领域里积极地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

    第四,各级管理人员,不能充当企业“人才杀手”的角色。如果管理者对下属经常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一味抱怨和责备下属的错误,就会让下属丧失信心。如果安排工作总是对下属不放心,处处干预或者是干脆代劳,下属成长的空间就会严重受限, 即使 人才也会被扼杀。

    二、作为人才自己,该如何主动盘活自己呢?

    第一,要有主动盘活自己的意识和办法。列举一个发生在我所在企业的真实案例:

    几年前,我所分管的部门有一名经理要离职,为了及时补上空缺,我要求人力资源部立即向外发布了招聘信息。就在发布信息的当天,该部门的一位主任(经理的下级)向我毛遂自荐,希望领导给他个机会,让他担任这个职位,并列举出他符合该职位的条件。由于当时我认为他还不够成熟,所以很婉转地指出他目前还不太符合,并勉励了他几句,因此没有答应他这次的请求。后来新的经理到位后,他没有气馁,也没灰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与工作。不到一年时间,由于人员的调整,该部门经理离开该岗位后,他在第一时间又找到我,希望能担任该职位。说老实话,我原本还不想打算安排他,倒不是对他有成见,而是总感觉似乎缺少点什么,但是在他的一再请求下,抱着试试看的态度,让他暂时负责,如果不行再另外想其他办法。后来在他负责期间该部门工作搞得有声有色,甚至比前任经理还好。此后我在总结,之所以发生这样的情况,至少说明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本公司还没有一个较完善的人才评估制度;二是与我头脑中有“熟悉的地方没风景”这个不正确的观念有关;三是得到这个职位与他主动推荐(盘活)自己,以及不放弃继续努力学习有极大的关系。

    第二,人才自己不能充当“自杀”的角色。当机会来临时,作为人才的自己不要认为:“自己从来没做过,一点经验也没有,或者不是学这个专业”的就自我否定,从而退缩、放弃,在本该发展的道路上停滞不前。

    人才资源的盘活,其着眼点应放在内部,而不是外部。

关注我们
相关咨询
合肥校:庐阳区濉溪路278号财富广场A座1003室
芜湖校:芜湖市镜湖区伟星时代金融中心17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