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我大学毕业刚刚参加工作,家中好友亲朋,单位新老同事对于初入职场的新人总有无限的厚爱与期待,他们愿意将他们的工作经验和人生体验倾囊相授,对此,我也是充满感激,也因此收获许多金玉良言及处世之道。
虽然他们的观念和想法并不总是正确,但是对于二十来岁的年轻人而言,总是希望尽快获取所有人的认同,让所有人觉得这个年轻人工作主动积极、认真向上,是一个大有前途的可塑之才。
一开始也没有发现哪里不对,按部就班,顺利入职,掌握各项工作技能,转正成为正式员工。
接下来在工作中,有些老同事总是喜欢抱怨一下体制,数落一下单位,揶揄一下领导,自嘲一下自己,然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们此生就是如此了,上班下班,安心等退休吧,你们年轻人大好年华,总该积极向上……
那么,什么才叫积极向上?
这一点,并没有人能给我答案。
按时上班下班,完成工作任务算不算?
可是,这些老同事都做到了,而且似乎做得比我们还好,为何他们还会如此感慨?这种困惑,似乎每个初入职场的年轻人都会遇到,尤其是体制内的犹如机器的螺钉般固定工作内容与岗位的职业、岗位为甚。
在一个以“职务高低”作为评判人生价值高低的企事业单位,每个人所完成的工作创造的价值日益趋同,升迁似乎与工作能力与水平并无紧密联系而且耗时漫长,在几乎无法体现效率与公平的情况下,给职场新人带来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或许只是体现在福利与待遇之上,然而当薪资福利相近,工作本身带来的乐趣便开始丧失,也就出现了俗称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多错多,干少错少,不干不错”的情况,大家只是着眼于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不至于被上级批评便草草了事。
然而,这样工作看起来似乎轻松异常,便捷了事,福利待遇一分不少,按理来说,应该所有人都感到欢天喜地,可是为何我们依然感到身心疲惫,怨气十足?
当人本身具有创造性和活力和因为完成工作带来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几乎完全被忽略掉的时候,职业懈怠就出现了。
翻看微信朋友圈,看到朋友的对话,大学期间她们都是校广播台的优秀主播,毕业之后,apple到了电台工作,嘉琪到了事业单位,时隔四年,嘉琪参加电台DJ新星比赛,准备重回主播行业,apple不解嘉琪的决定,说到主播行业待遇不高,福利不好而且辛苦……,嘉琪也厌倦了事业单位的工作,当然,如果有新人想要从事我的行业,可能我也会规劝,别来我们这儿,我们这行这不好那不好……
后来我发现,这种对于工作感到前所未有的疲乏与厌倦的感受,似乎出现在我接触和了解的任何一个职业。
做了一辈子教师的父母在我立志成为老师之前规劝过我,教师清贫而且辛苦,付出许多反而不被理解,你要考虑好来。做编辑的朋友告诉我,这一行其实没啥意思,不过是校对和做做提案。做广告的时候,身边的设计师和文案都在熬夜苦干之中大呼苦逼,号称半夜大街上溜达的除了性工作者和出租车司机之外全是广告人。当我动了成为职业撰稿人的念头的时候,业内的朋友都劝我;沦为写手深似海,从此闲暇是路人。
朋友是电台的骨干,父母是特级教师,朋友是个优秀的编辑,广告界的设计师和文案水平也是可圈可点,他们都热爱着自己的工作或者说至少曾经热爱过,倘若工作,是我们的另一个爱人,这种懈怠犹如“七年之痒”一般。浪漫和激情过后,乏味和无聊扑面而来,维系彼此关系的似乎只剩下当初信誓旦旦的承诺与责任,以及缺乏改变的能力与勇气。
这不由得让人感慨,哪有什么干一行,爱一行;干一行,恨一行才对。
职业懈怠的原因很多,譬如现代社会总是让人有些急功近利,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一个同事曾经感慨,此生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成为领导。他觉得自己一直留在基层,既无价值,又不被尊重,这也是前文所说的“此生便是如此了”的原因。
我们都在急切地奔向结果,却忽略了过程。
升迁困难,提薪无望,工作繁复冗杂,生活沉闷无聊。
我们极其容易被社会对我们提出的要求所挟持,似乎只有拥有权力、地位、金钱才能说明一切,社会的评判取代了内心的声音,我们甚至忘了自己是谁,只是大家都这样,所以我也这样,难怪我们会感到如此的焦灼与不安。
糟糕的是,这种绝望的情绪甚至感染到了我们日常生活之中,身体疲乏不堪,回家倒头便睡。我们开始懒得经营和维系一段感情,似乎亲情之中蕴藏的天伦之乐,朋友之间的亲密无间都在离我们远去,至于享受闲暇时光之中的各种细细碎碎的美好更是成了一种奢侈。
我们只是知道忙忙忙,感到累累累。成功与幸福似乎只是别人的,而我们什么都没有。
面对困境,究竟什么才是解决之道?
先哲马可.奥勒留说过:愿我拥有接受不能改变之事物的平和心态,改变能够改变之事物的力量和勇气,以及区分二者的智慧。
如果我们能够接纳自己,允许自己目前的懈怠,原谅自己糟糕的情绪,在这个基础之上,尝试做出努力,改变现状不失为一个好主意。
前段时间我在沉闷的工作之中感到非常疲惫,我便利用假期肆意旅行。
走在成都,巴蜀人的安逸闲适与生性乐观让人颇受感染,火锅和串串的麻辣香味儿至今让我念念不忘。漫步北京,感受到的是京城浓郁的文化氛围和厚重的历史气息。逛荡厦门,海滨城市的阵阵海风与鼓浪屿上的西式建筑带来的又是别样风情。
也有人说北京城里雾霾笼罩,鼓浪屿上人潮汹涌,丽江古城淳朴之风不再,拉萨背包客遍地混乱不堪。
其实旅行最重要的不是风景而是心境,懂得爱己爱人的人,心存善念,胸怀美好,他们在旅途之中总能遇见有趣的人和经历美好的事。
即使我们暂未成行,闲暇之中玩玩乐器,哼哼小调,做做手工,随处逛逛总是好的。
独自一人泡上一壶好茶,翻开一本好书,敞开心扉,与作者倾心而谈,从而在他人精彩的人生和深切的感悟之中得到启迪与智慧,也是一种莫大的欢喜。
邀上三五知己,点上几个小菜,斟上一杯小酒,天南海北,胡扯海聊,又是另一种放松和休憩。
当然,我们倚仗工作养家糊口,我们也不能总在路上,或者赋闲在家。赋予工作更多积极的意义便是解决之道。
众所周知,仅仅以养家糊口为目的的工匠总是雕出一些普通而平庸的雕像,不但未能卖上好价钱,养家糊口的目标也不过勉强达到。而为了完成杰出作品而不断努力的工匠雕出的作品确实如此栩栩如生,美轮美奂,他也因此成为世人敬仰的雕塑家而名利双收。
谁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更强,谁活得更有意义和有价值显而易见。
此前,我曾陷入职业懈怠的怪圈,放纵自己,肆意抱怨,拖到下班,感到身心无比疲惫。后来我开始尝试不再抱怨,在工作的过程中,积极应对并且思索其本身存在的意义,所有这些,都是我写作的源泉所在,而写作于我而言,既是爱好,又是事业。
而当你把工作变成甘于付出不断努力的事业的时候,疲惫和懈怠一扫而空,不断努力把事情做好的动力犹如泉水一般汩汩而来。于是,我的工作开始变得丰富而有趣起来,每天上班下班,总有新的发现与收获,所有这些,都体现在我的文章之中,从此,抱怨便离我而去,一切都变得好起来。
当然,有时还是会感到疲惫,但是所有的疲惫都变得有价值和有意义。何况,假使真的过于疲惫,我们还能劳逸结合,在休息的日子里让自己得到放松与休憩。
事实上,应对职业懈怠真正的解决之道在于让自己变得积极起来,一个积极的人总能更加包容和开放的看待这个世界,他们一直尝试变化角度,寻找新的可能,从而在绝望之中寻得希望。
不断地控诉与哀怨,只会让自己慢慢变成自己口里的那个无所作为,一无所长的倒霉蛋,然后,在日复一日的无聊与乏味之中,让职业懈怠慢慢毁掉自己。
当我们停止抱怨之后,开始接受自己不能改变的,尝试自己可以改变的,新的行动和选择便会变得可能,一切也会慢慢变得好起来。
世界很大,外面很美,有趣的人和事很多,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认真地去好好感受,人生很短,那些细细碎碎的美好和阳光每天都有,可是今天你不去,今天就过去了。
文章作者:玮夫雯斯基-谢廖沙